武大女教师滞留南极 海上漂泊42天终回家

今年初,受国际疫情影响,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赵羲和队友们回国时间被推迟两个多月,原定的转机澳洲也更改为海上“绕路”回家。他们接连乘坐两艘“雪龙号”,在海上漂泊42天后,近日终于回到中国,这段坎坷的归国之路被网民们直呼“硬核”。

南极科考:景色壮美,工作高危

综合上海澎湃新闻、武汉《楚天都市报》3日报道,“说实话,我今年回来的时候感觉恍如隔世,像是从外太空穿越过来的,所有人都戴着口罩,街上很多店铺都还没有开门,我们11月份出发时还是非常热闹繁华的。”结束了15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后,赵羲近日回到熟悉的中国,虽然在南极也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情况,自己也做了思想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她感觉不太适应。

武汉大学师生已经连续36年参与中国历次南极科考任务。赵羲所在的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有20多名老师,他们全部都有极地科考经验。

“我们有老师最多甚至去过十几次,和他们比起来我就是一只小菜鸟,最早时科考环境条件都很恶劣,做饭取水都要自己解决,但现在改善了很多,我们有厨师照料生活,有庞大的车队,还有固定翼飞机,通讯情况也比当年强多了。”赵羲坦言。

赵羲介绍,她平时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冰雪环境遥感、极地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这次科考中,承担的主要是固定翼飞机队的航空调查任务,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面负责数据分析。在南极,虽然景色壮美,但却是一个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作高危又高难,每次出行都要几个人结伴而行,大家笑称“过命之交”,非常团结。

疫情暴发 通过卫星电话联系家人

与往年相比,第36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度过了一个更为特殊的除夕。

中国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队员们也从新闻和家人口中得到相关消息,特殊情况下,科考队特别开放卫星电话,让队员们每天都能与家人保持联系。“虽然身在南极,但是我们和家人联系频率很高,看着他们都健健康康,就会很放心,也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

1月24日,大年初一,赵羲和队友们亲手写下了很多平安福,“祝福武汉”“中国平安”等。

两个孩子生日期间,赵羲找到负责气象观测的队员,在放探空气球的时候写下对孩子们的生日祝福,让气球载着她的思念和期盼,飘向万米高空。

漂泊42天 乘坐两艘科考船回家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首次以“双龙探极”模式组织实施南极考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中国极地科考功勋“雪龙”号,是中国1993年从乌克兰购置并改造的破冰船,和它结伴奔赴南极的“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我是坐飞机到的南极,本来也要坐飞机回国,却没想到能有幸乘坐两艘雪龙号回国,真是太幸运了。”赵羲说。

赵羲所在的固定翼飞机队原计划2月10日乘飞机飞澳大利亚凯西站,再转机回中国。但考虑到经停他国的风险,自然资源部决定所有队员乘坐中国自己的科考船回国,不停靠任何国家。

胆大又好奇的赵羲对于回程充满期待,她坦言,“上船前不知道自己晕不晕船,但却盼望着能遇见真正的西风带,即使真的体验到晕的想跳海,也比风平浪静没有经历的遗憾好。”

“现在船上的预报都非常精准,所以我们在航行中就会避开一些大的气旋,找一些好的天气窗口来穿过,往年最大的西风带有10米,但今年我们最高也就5米多。”赵羲笑着回忆,“全程我的状态都还好,最难受的一天也只是有点恶心,一日三餐还是吃一点,尽量让胃保持无压力的状态。”

乘坐“雪龙号”航行了17天,又被安排乘坐“雪龙2号”25天,在海上漂泊42天后,赵羲和队友们于4月22日抵达上海。入境前,大家都进行了14天的体温监测,抵达上海后,又接受了核酸检测。4月24日,从上海出发,驱车10小时后,她终于回到了家乡武汉。

面对关注,赵羲直言,“我只是一个第一次到南极的新兵,恰好回国遇到了疫情,幸运地被国家全力保障接回家。其实南极科考非常辛苦,我们有非常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毕生都在致力于南极科考研究。希望通过我,可以让大家对南极科考感兴趣,更多的去关注全球变暖、环保、人与自然等科学领域。如果我真的能起到桥梁作用,那所有的一切都值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